北京华建英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文件
华建英才[2024] 06号
关于举办“五大门派”结构设计《通用规范》深度解读及计算结果
合理性分析判断与使用程序中典型问题及案例分享
培训班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使广大建设工程技术人员能够更快、更准确的理解、学握、应用和执行《通用规范》条文实质内涵,我们本次特邀知名专家学者魏利金教授,以近40年的工程设计实践经验,结合典型工程案例分析,由设计视角全面系统的解读《通用规范》相关条文。解读 关注热点、疑点、细节,给与诠释其内涵,观点犀利、析其理、明 其意。全文强制性条文的文字表达具有逻辑严谨、简练明确的、可 操作性强等特点,由于只作原则性规定而不述理由,对于执行者和 监管者来说可能只知其表,而未察其理。作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可靠性进行判断是结构师必须进行的重要任务之一;讲解内容全面、翔实、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供从事建设工程相关人员参考使用。我会特举办“五大门派”结构设计《通用规范》深度解读及计算结果合理性分析判断与使用程序中典型问题及案例分享的培训班。请各单位积极组织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相关人员参加。现将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培训内容
设计师视角下建设工程全文强制性通用规范解读与理解,本次以作者魏教授 2022-2024 陆续出版的“五大门派”为载体。2022年度出版发行的《工程结构通用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设计通用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地基基础通用规范》:2023年出版发行的《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2024年出版的《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部分内容为载体,涉及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解读与深度理解《工程结构通用规范》相关条款
1)“火灾”属于偶然事件,那么消防车荷载可否按偶然荷载对待?
2)偶然事件包含“人为失误”,如何理解人为失误?
3)对于偶然事件“爆炸、撞击”设计应如何考虑?
4)《通规》为何强调耐久性设计与施工的可行性?
5)《通规》只要求不能擅自增加结构使用荷载,是否可以擅自减小使用荷载?
6) 设计院如何应对使用者擅自拆改、增减使用荷载问题?
7)《通规》本次仅给出设计工作年限5、50、100年,其它设计工作年限是否可以选择?
8) “特别重要的建筑”设计工作年限为100年,设计如何合理认定“特别重要的建筑”?
9) 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的建筑是否安全等级必须为一级?
10)荷载分项系数提高了,是否意味着所有结构材料耗量都会增加?
11)户外广告牌(含屋顶)装饰构架设计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2)不同设计工作年限的建筑活载取值问题
13)“隔墙”荷载是作为固定荷载? 可变荷载? 作为可变活载设计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14)悬臂式挡土墙可否均按主动土压力计算?如何合理界定主动土压力、静止土压力、被动土压力?
15)如何合理界定《通规》表4.2.2中第2项与第8项中的“餐厅”?
16)如何合理界定《通规》表4.2.2中第10项(3)教学楼及可能出现人员密集的走廊?
17)如何合理界定《通规》表4.2.2中第11项楼梯活载(1)多层住宅? 到底是几层?
18)如何合理界定《通规》表4.2.2中第12项(1)可能出现人员密集的阳台?
19)对于非300kN的消防车,消防车均布活载如何合理取值?
20)《通规》表4.2.7仅给出3类厂房的活载取值相关参数,其它厂房如何选取?
21)《通规》4.2.10 对于因屋面排水不畅、堵塞等引起的积水荷载,设计应如何应对?
22)《通规》4.2.14-3 对于建筑的上人屋面、外廊、楼梯、平台、阳台等临空部位栏杆顶部的水平荷载1.5 kN/m,竖向荷载应取1.2 kN/m. 是否包含幼儿园建筑?
23)何种情况需要考虑消防车动荷载的影响,如何考虑?
24) 《门规》1.1与《通规》的1.2是否必须同时考虑?
25) 《通规》规定哪些建筑应进行风洞试验?
26)特别提醒设计师注意 “计算大型雨篷等轻型屋面结构构件时,需要考虑风吸力之外,还必须考 虑风压力的作,但这个压力值现行规范目前并未给出。设计如何应对?
二、解读与深度理解《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设计通用规范》相关条款
1)《通规》在抗震设防目标、地震作用计算、抗震验算、各类结构的抗震技术措施等要素构成上与欧洲《规范》有哪些异同?
2)结构设计如何安全可靠的选取地震动参数的相关问题,是否按《地震区划图》附录C查就万事大吉呢?
3)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是否需要依据《地震区划图》附录E 进行调整?
4)如何理解《地震区划图》附录G中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地震烈度的关系?
5)地勘报告给出的场地地震动参数是否可以不加分析的直接使用? 几个典型实际案例分享
6)《通规》给出的各级地震动的超越概率水准与《抗规》给出的有何异同?
7)《通规》2.4.4把设置抗震缝作为强条,关于抗震缝宽度实际工程中存在何种隐患?
8) 当场地附近有发震断裂带时,如果房屋建筑避让距离满足《抗规》4.1.7条规定,是否可以不考虑近场效应地影响?
9)当工程结构处于发震断裂带两侧10km以内时,如何合理计入近场地效应对设计动参数的影响?几个典型实际工程案例分享
10)如何理解“活动断裂带、全新活动断裂带、发震断裂带”?
11)如果地勘给出场地为抗震不利地段时,是否均需要进行水平地震作用放大?
12)如果按《通规》4.1.2-3 抗震设防烈度不低于8度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和抗震设防烈度9度的高层建筑。。。。等,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是否就可以避免违反强条?
13)《通规》这里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如何合理界定?
14)这次《通规》为何不把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作为强条?何时需要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15) 当结构中存在与主轴交角大于15°的斜交抗侧力构件时,应计算斜交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请问此时仅用于承载力验算?是否需要考虑此方向的层间位移角?
16)在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时,重力荷载代表值计算时,对于工业建筑活载组合系数如何取值?
17)《通规》明确,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本规范表3.1.3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15%范围内时,应按插值方法确定场地特征周期。
(1)本条由《抗规》的“应允许”改为“应”意义是否一样?,不插入就会违反强条。
(2)如何理解“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
(3)如何正确理解场地类别的分界线±15%范围内?
(4)目前《抗规》仅在条文说明给出地震分组为一组的插入图表。请问第二、三组如何插入?
(5)分享几个典型工程案例
18)《通规》给出各设防烈度多遇地震的最小楼层剪力系数基准值。请问设防地震的最小楼层剪力系数如何取值?
19)《通规》本次没有把周期折减作为强条,这是何故?
20)你认为在地震工况验算桩身强度时,需要考虑抗震承载力系数γRE吗?
21)《通规》4.3.2-1仅给出“市政工程”温度作用“的组合系数0.65。房屋建筑如何取值?
22)《通规》4.3.2-1风荷载参与地震工况的组合系数0.2。适用对象”风荷载起控制作用建筑结构“才考虑,
如何界定”风荷载起控制作用“?
23)《通规》5.1.12 建筑的非结构构件及附属机电设备,其自身及与结构主体的连接,应进行抗震设防。 问这个工作具体由谁来负责?
24)《通规》表5.2.1给出丙类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注意这里没有说“多、高层房屋建筑”,问题思考:单层房屋是否也必须按这个表格选择?
25)《通规》不再把“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不再作为强条,这是何故?
26)《通规》表5.3.1没有给出6度区,高度不大于50m钢结构的抗震等级,请问设计如何进行抗震设计?
27)钢梁+ 钢管混凝土柱的抗震等级如何选择?是按钢结构确定?还是按组合结构确定?
28)本次《通规》把地下结构工程放在第6章 市政工程抗震措施。但在第5章 建筑工程抗震措施中没有涉及地下结构。请问”房屋建筑“地下结构是否需要执行第6章?
29) 《通规》6.3.7-1 当采用板柱-抗震墙结构时,无柱帽的平板应在柱上板带中设置构造暗梁。
请问:有柱帽的板柱-抗震墙结构,就可以不设构造暗梁吗?
三、解读与深度理解《建筑与市政工程地基基础通用规范》相关条款
1)特别注意《通规》2.2.2-4 在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注意这里不是“准永久组合”?
2)近年几个典型地下车库抗浮问题的思考,作为设计单位应汲取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3)设计院如何避免地勘提供的“抗浮水位”的陷阱,几个典型“甩锅案例”剖析。
4)抗浮水位到底应由谁确定?
5)设计要求肥槽回填如何避免“水盆效益”?
6)提醒设计师务必对外来资料进行分析确认,避免连带责任,几个案例分享。
7)隐蔽工程验收,设计院应特别注意的那些问题?
8)地勘报告是否有时效性?
9)地坑验槽到底该验什么 ?
10)《通规》4.4.7 对于施工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监测,直至沉降变形稳定为止:设计单位如何把控“沉降变形稳定”?
11)《通规》4.4.7 下列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及使用期间进行沉降变形监测,4.4.7-1 对地基变形有控制要求的: 设计如何把控“对地基变形有控制要求的”?
12)针对《通规》5.2.5条:是否意味着今后所有桩都需要通过单桩静载荷试验确定其极限承载力?
13)对于复合地基处理的地基这里的软弱下卧层是指哪个部位?
14)对于主楼与裙房或地下车库连接时,这里的差异沉降控制指标是多少?
15)采用跳仓法施工可否取消沉降后浇带? 控制指标如何控制?
16)是否桩均要进行水平承载力计算?
17) 如果工程桩不提前作试桩可能存在的风险是?实际案例分享
18) 对于抗拔桩试验是否必须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
四、解读与深度理解《混凝土结构通用规范》相关条款
1) 特别注意《建筑防火通规》GB55037对构件截面及保护层厚度的几个特殊规定
2)对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房屋建筑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符合:屈强比、强屈比、延伸率要求。问这些构件都包含哪些构件?
3)满足对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房屋建筑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普通钢筋应符合:屈强比、强屈比、延伸率要求的钢筋是否必须选择带”E”的钢筋?
4)连梁及跨高比大于5的连梁,最小截面宽度是否必须满足不小于200mm
5) 关于楼梯梯柱最小截面尺寸是否必须满足300mmx300mm的探讨
6)《通规》4.4.6-2 除悬臂板、柱支承板之外的板类受弯构件,当纵向受拉钢筋采用强度等级500Mpa的钢筋时,其最小配筋率应允许采用0.15%和0.45ft/fy中的较大值。问题思考:CRB600H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是否可以? 为什么?
7)偏心受压构件的最小配筋率是否还需要满足45ft/fy这个要求?
8)连体结构如果采用滑动支座,连体结构是否需要遵守《规范》第4.4.14条?
五、解读与深度理解《既有建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相关条款
1)问题:
问题1 对既有建筑定义的梳理
问题2 两区八类既有建筑是否必需做减隔震?
问题3 什么样的建筑需要进行鉴定?
问题4 如何应对检测鉴定数据造假问题?
问题5 什么样的房屋可以加固改造继续利用呢?
问题 6 关于后续设计工作年限合理确定问题?
问题7 关于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可靠性统一标准选择问题
问题8 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主要原则
问题9 今后改造建筑面临的几个问题
问题10 对于加固改造工程应特别注意的几个问题
问题11 关于消能减震在加固改造工程的应用问题
问题12 关于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工程责任划分问题建议
2)案例分享
六、其它有关《通规》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GB55030-2022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砌体结构通用规范》GB55007-2022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组合结构通用规范》 GB55004-2021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钢结构通用规范》 GB55006-2021 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七、关于结构计算结果合理性的分析判断及工程案例分析
1)综合概述
2)结构设计计算程序的合理选择问题
3)结构工程师面对诸多的计算软件应该如何选择呢?
4)《规范》对结构设计计算结果正确应用的具体要求 有哪些?
5) 我处理过的20多个经典工程案例分析判断分享
案例涵盖:由于设计荷载遗漏,设计参数选择不尽合理,模型简化问题、概念问题等引起的计算结果误。。。。。。
八、使用程序需要特别注意的十几个问题
1 跨层柱(越层柱)计算长度系数程序是如何计算?
2 当钢筋混凝土梁的实际配筋超过2排时,按计算配筋有问题?
3 钢筋混凝土梁的底筋是否有最大配筋率问题?
4 对于框架-剪力墙和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关于0.2V0的楼层剪力调整时,可否设置上限?
5 没有理解程序“虚梁”真实含义.建模计算带来的安全问题
6 关于建模无用网格节点是否需要清理的问题
7 大型雨篷或裙房等轻型屋面结构构件时,是否需要考虑风压力的作用?
8 关于柱下独立基础台阶宽高比2.5?
9 关于无梁楼盖抗冲切不平衡弯矩问题
10 关于桩承台计算问题
11 关于框架柱计算长度系数问题
12 关于剪力墙双连梁问题
13 关于梁板式车库顶板是否有冲、剪切计算问题?
14 H型钢(工字钢)梁抗扭问题
15 关于辅建式地下结构是否需要执行《抗规》14.3.1-3问题
16 丙类高层 8.5度III类场地,抗震等级二级,抗震构造措施提高一级后是否需要按9度一级考虑?
17 关于钢筋混凝土反梁计算问题相关问题
18 关于正与反柱帽问题相关问题;
19 关于消防车荷载不利布置问题:
20 大跨度、长悬臂竖向地震作用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二、主讲专家
魏利金—资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业界知名工程专家学者、国家首批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历任结构总工、总监。社会兼职: 住房建设部(科研)系列正高级(教授级) 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评审七委员之一、北京勘察设计协会注册结构工程师培训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建筑结构》杂志特邀审稿专家、地基基础创新联盟结构咨询顾问、全国地产界总工之家咨询专家。1985 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85-2009 年在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院工作,2010 至今一直在民用建筑设计院从事总工工作。
长期从事结构设计、施工图审查和设计咨、顾问优化工作,组织并负责设计过多项国外、国内大型工程,对所从事的专业具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先后结合工程疑难撰写发表 40 多篇专业技术论文(论文设计面极广: 超高层、混合结构、高层钢结构、高耸结构、特种构筑物、抗震设计研究、加固改造,大型工业厂房等领域) : 近年先后带领团队完成 5 项复杂超限高层建筑抗震审查工程。独著《建筑结构设计常遇问题及对策》2009年出版发行、独著《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与审图常遇问题及对策》2011 年出版发行,独著《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疑难热点问题及对策》2015 年出版发行,2018年出版发行《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6 版)工程案例解读:2020.10出版发行《结构工程师综合能力提升与工程案例》-书,合著《现代建筑结构技术新进展》2004 年出版发行。2009 年至今先后受邀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及部分设计院进行过专业培训授课,主要结合自己撰写的书及新版规范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交流累计近110多场次。
作为特邀专家参与多项规范、图集编制评审工作及一些复杂工程的方案评审工作。在工程加固改造方面获得部级重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工程设计方面获得多项优秀结构设计奖及创新奖,2017 年荣获总工之家“地产领域突出贡献奖”。
学员反馈,魏教授知识渊博,平易近人,讲课风趣幽默,课后都成为非常要好的学术界朋友,对于大家平时设计中遇到问题都能够非常热心并及时的给予解答。
三、培训对象
各设计院(所) 及结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检测和监测、施工图设计审查等单位的相关技术人员。
四、会议时间
2024年04月19日--04月21日 19日报到 上海市
2024年05月24日--05月26日 24日报到 北京市
五、相关费用
培训费1580元/人;报名6人减免1人培训费用(含培训费、资料费、场地费、文具费等),住宿统一安排,费用自理。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强松 电 话:13522661366(同微信)
北京华建英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二○二四年三月十八日